第139章战争天平的趋向-《历代王朝更迭》
第(3/3)页
长平境内有一条丹河和地势平行而走,它能够解决军队至关重要的水源问题。丹河有五大支流,即许河、小东仓河、东仓河、东大河、永禄河,它们构成了一个水网,遍布整个长平境地。长平以山地为主,任何一方军队占领了此地区,就能够借助山地进行伏击和掩藏,借助丘陵进行攻击和快速回防,借助平原河流进行粮草辎重的调度。如此,只要夺取了长平,进而巩固其防卫,就能够在敌人攻来之时,处于长期的对峙状态,只要不出意外,敌人必定会被拖垮,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廉颇正是认识到了长平的地理优势,才带着从邯郸来援助上党的20万大军在此设防。战场上的经验是弥足珍贵的,廉颇虽然已经是个老将,但是经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他的战略智慧远远高于一般将领。这也正是为何廉颇能够最终名列战国名将之一的原因所在。
廉颇在盖负、盖同和冯亭都兵败之后,马上加固了以丹河为依托的防线。如此,赵军有了水宽谷深的丹河作为屏障,更有大粮山和韩王山两大军事制高点。虽然整个战争的主动权已经掌握在秦军的手中,但是凭借着长平之地的地理优势,赵军也掌握了秦军不及的优势。只要秦军胆敢进犯,赵军立马就能发现,进而凭借险要死守。任秦军战力如何强劲,谋略如何高明,也不会将赵军打败。
秦军也认识到了这些,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求和赵军决战的机会,但对赵军的“以守为战”的作战策略实在无能为力。
如果战争照此发展下去,双方的这一场对峙本来应该是赵军完胜的。但客观事实却是,赵国国力明显弱于秦国。特别是商鞅变法以来,秦国的国力可谓与日俱增,军队的战力也是蒸蒸日上。而反观当日的赵国,除了军队实力还可堪与秦国一比之外,其他方面就远远不如了。秦国可堪大任的良将,除了白起、王龁等人,还有司马错之后司马梗以及名将王翦。而赵国则只能派出垂垂老矣的廉颇。赵奢死后,其子赵括只是个纸上谈兵之人。其他将领独当一面尚且吃力,更别谈主掌一场战争的胜负了。其实,如果赵国能够一直信任和重用廉颇,赵军或许能够抵御秦军更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战争的天平似乎总乐于偏向大势所趋的一方。
而秦国的大势所趋早有征兆。比如,奇才范雎辗转来到秦国,为其制定了当时秦国最为可取的外交政治策略;又比如,白起从一名小小的士兵逐渐崛起,并在魏冉集团倒台之后独善其身,掌控秦军的军事大权,并在一次又一次战役中所向披靡;再比如,秦昭襄王在军事上独具慧眼的战略眼光,在人才上的选贤任能,在政治上的老谋深算等。
这一次,赵军之败,就是这三个人合力的结果。
(本章完)
/104/104501/28130968.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