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再次买买买-《大夏状元郎》


    第(1/3)页

    郑经有一毛病,那就是不喜欢被人算计。

    为了不被卢勋所算计或惦记,他不得不又为自己立了一个标杆,那就是把书本的售价控制到二两银子以下。

    这目标难不难?

    当然很难。

    哪怕他指的是平装本的售价,可是在这个时代,光是一本书的黄麻纸的成本,就差不多已接近二两银子,    再算上印刷成本,销售成本等,一本书如果不卖上三到四两银子,绝对是亏本的。

    因此,他这话一出,不管是卢勋,还是德王爷和阮留之,    都嗤之以鼻。

    做慈善?

    那也得有个度对吧?

    大夏朝上百万学子,一本书你亏一两银子,一百万学子就起码亏两百万,你哪来那么多银子亏?

    所以对于他的这一标杆,根本就没人信。

    “呵,那你们等着。”

    郑经撂下这么一句之后,就转身上了二楼,把其他三人彻底晾在了一边。

    弄得德王爷等三人面面相觑。

    这家伙,哪来的底气?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郑经的底气,自然是来自于新的造纸术,准确地说,是造纸新材料的运用。

    众所周知,自汉代以前,中国是没有造纸术的,那时候记载文字的工具,要么是竹简,要么是绵帛,一直到了西汉,造纸术才出现,    然后等到了东汉,    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之后,纸张才得以大量应用。

    可就算现在距离蔡伦改良造纸术过去已经四百多年了,但纸张还是属于奢侈品,价格并不算便宜。

    要想纸张便宜,必须等到了唐宋之后,竹子材料大量应用于造纸术时。

    郑经的底气就来自于这里。

    他清楚地记得,等到了唐朝杜甫事情,一本杜甫的诗集,纸张成本就已经能控制到一千钱,也就是一两银子左右。

    因此,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提前将竹纸这种成本低廉的新型纸张给“发明”出来。

    这对他来说也没有多大的难度。

    要知道,哪怕到了一千多年之后的后世,也还是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竹纸制作工艺被当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流传下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