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卢大人,你搞错了-《大夏状元郎》


    第(1/3)页

    确实得习惯才行。

    卢勋忍不住哑然失笑。

    说起来,他其实已经在尽量习惯了。

    回想起来,他在泗州第一次见到郑经时,就已经因惊艳于郑经的才学而起了结交之心,只不过那时,他还是把郑经当成了晚辈。

    然后等他到会宁后,先是起了招揽之心,    但却不得不接受郑经的圣人之志,开始以平辈相待。

    可是到了今天,他却又发现,连他曾经的师长,比他还高一辈的张籍和骆斐,都已经对郑经青睐有加,平等相处了。

    这让他忍不住想,    照这么慢慢习惯下去,    是不是在某一天,自己也该尊郑经为先生了?

    想想也确实有点好笑。

    不过他觉得自己更应该习惯的,应该是郑经不断快速增长的财富。

    郑经说,他将可以做到富可敌国,这话是说着玩的吗?

    不,卢勋觉得那完全有可能。

    报纸那点利润就暂且不说了,一期报纸挣个几千两银子,一个月也就一万多两,一年下来十几万,这虽然也不少,但离富可敌国还稍稍有点距离。

    真正能赚钱的是印书。

    随便印出一本书,卖出一万本,轻轻松松就能挣个几万两银子,这印的书一多,利润就滚滚而来,这样的独家生意实在是太好赚。

    而最为关键的是,现在这家伙竟然说通了国子监,准备联手编撰标准教材出售,    那这收益会有多大?

    卢勋暗暗算起了小账。

    作为从地方官一路升迁上来的官员,    他算起这个账来还是比较擅长的。

    大夏国现在约有两千多万人口,有条件接受蒙学教育的,大约占总人口的5%左右,这就意味着蒙学人口就能达到100万以上。

    而蒙学以上,继续接受教育,能向着童生目标进发的,则占总人口的2%左右,算下来起码也有四五十万。

    一个蒙童,起码得买上两本书,一本就算是五两银子,那百万蒙童下来,给郑经贡献的收益岂不是能达到上千万两银子?

    而蒙童以上,虽然人少,但需要买的书也多了,算起来,岂不是又得上千万两银子?

    这还没算上北华、西胡、东夷那边的近四五千万人口。

    这一算,可是把卢勋吓了一大跳。

    光是印印书,就几千万两银子的收益,这收益实在是大得惊人,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富可敌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