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习惯就好-《大夏状元郎》
第(1/3)页
“若浪之真有心编撰教材,老夫愿意全力辅佐之。”
这一句,表面上看,这是张籍的承诺,可实际上,却是他这一辈子所给过的最高的评价。
正如当年前东宫太子当着百官的面,手执说玉柄鹿尾说只有他才够持有它一般。
张籍的心思倒是很简单。
那就是对郑经学识的高度认可。
在这世上, 善于背诵的人很多,但绝大部分都是死记硬背,可是在张籍看来,郑经是不一样的,他不仅会背,而且还掌握了所背之书的精髓。
《大学》的精髓是什么?
不就是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再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样!
这也确实是儒家的核心主张。
《中庸》的核心又是什么?
不正是儒家古之圣贤的道统心法, 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
因此,经郑经一说,他立即认可了将这两篇从《礼记》中单独提出来,供士人先行学习的建议。
这还不是最为重要的。
重要的是,郑经的这一建议,让张籍认为,郑经是儒家最近数百年来极为难得一见的天才,已对儒家学说完全的融会贯通。
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理由则很简单。
自秦汉以来,儒家人才辈出,但提出将《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提出来供士子学习的,郑经确实第一人。
儒家思想著作那么多,若不是已经对儒家学说完全融会贯通,又哪能提出这样的建议?
而这一点,就连张籍都自愧不如了。
这就厉害了!
要知道,儒家的著作确实是非常多的,光是最为经典的,就有《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孝经》《论语》《孟子》《尔雅》这十三经。
而这十三经又全都是古文言文,出了名的难懂,后世之人想做到绝大部分涉猎, 并融会贯通的, 就非常之难。
就好比张籍自己,也只敢说自己通《周易》、《尚书》、《诗经》、《论语》、《孝经》,外加道家的《老子和《庄子》。
而郑经呢?
据张籍所知,短短的半天功夫,他已在《论语》、《孟子》、《诗经》、《春秋》、《礼记》等方面都已表现出极深的造诣,而听他四书五经的提法,似乎对《周易》和《尚书》也相当熟悉。
这就厉害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