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而秦国在一切就绪之后,就发起了对于韩国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而韩国与赵国同属三晋之地,所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秦军攻击韩国,与攻击赵国其实是一个道理。 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70年),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秦军将领为秦穰侯魏冉。 秦穰侯魏冉,亦作魏厓,是当时的秦国大臣。魏冉原为楚国人,是秦昭襄王的舅父,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秦武王23岁时,因举鼎而暴死。他死后由于没有儿子,而导致其兄弟争位,秦国在刹那间陷入大乱。 大乱之下,有识之士自然不会甘于现状,而是积极出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这时候,魏冉实力较强,他选择拥立秦昭襄王,并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所以魏冉很快成为秦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从惠王时起,魏冉就任职用事。及至昭襄王立,魏冉因为帮助其夺位,立下功勋,遂受任为将军,警卫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由于他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故而号曰“穰侯”。 魏冉一生,战功卓著,多次打败韩国、赵国。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呼风唤雨,独揽大权,一生四次担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此外,他在担任丞相之时,还不失时机地向秦王举贤才。 穰侯魏冉除了政治眼光卓著、军事才能突出之外,在外交上也具备独特的才能。公元前288年,他奉命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且三分赵国。只可惜后来列国瞧出了秦国的不轨之心,使得魏冉好不容易经营的连横策略,败于苏代的合纵之谋。 公元前284年,韩、赵、秦、魏、燕五国军力联合,大破齐军,将齐国打得一蹶不振。孰料魏冉竟然假公济私,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为自己的封地。秦孝公之后,历代秦王便定下了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此刻魏冉虽然权势赫赫,“富于王室”,“擅权于诸侯”,但是如此不顾国家利益的行为,难免人心不附、上下怨愤。秦王认为魏冉此举,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秦国的政权稳定。公元前266年,秦王将魏冉罢免,范雎从此代之为秦国丞相。魏冉一世英雄,最终落得个“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悲惨下场。 而此时赵国军中,能够独当一面、与魏冉抗衡的人物,除了廉颇与赵奢之外,并无合适的第三人选。然而,朝中大臣大部分都不赞同悍然与秦军交战。因为此时的秦军实力强大,东方六国皆莫敢匹敌,赵国何以战胜强秦?另外秦军并没有直接攻击赵国,赵国犯不着为了韩国而得罪这么强劲的一个敌手。整个朝中,虽然只有赵王、蔺相如、廉颇和赵奢等人表示愿意援助韩国,但因为这几人几乎代表了赵国的绝大部分势力,所以援助韩国的计划还是被批准。 只是真的到了救援实施的具体步骤之时,赵国上下却开始犯难,不知能否救得了阏与,因为“愿意”相救和“能够”相救,毕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于是,赵王向臣下咨询,该怎么去援救阏与,廉颇回答:“道远险狭,难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不死心,遂又召问乐乘,乐乘所答与廉颇大致相同。这乐乘亦是当时赵国的名将,是燕国名将乐毅的儿子,乐间的同宗。虽然此刻他还没有展示其才华,但是凭借着乐毅的名声,他在赵王的眼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视。 蔺相如见此,心想直接援助阏与已经是不可能,遂提出放弃阏与,在武安设防的意见。赵王不禁犯了难,遂将眼光投向在麦丘之战中一战成名的大将赵奢。赵奢对这朝堂之上的局势,可谓洞若观火。赵王急切地希望能够直接援助阏与,然而廉颇等人因为顾忌道路遥远、山势险要、通途狭窄而犹疑不决。赵奢遂面露一笑,心中已经有了定计,谈道:“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 听完赵奢所言,众人均以为有道理,连一向自负的廉颇,也不禁对赵奢刮目相看。赵王闻言,大表赞同,立即任命主战的赵奢为将,率军前往阏与。 不纳谏的名将 对于这场战役,《史记》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赵奢也正是凭借此次战役,奠定了其战国十大名将之一的地位。这一年,是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 当时秦军对于赵军的动向,早就有所探查,所以从关中地区发兵时,一路西向,直接进入中原重地武安(今河北武安,位于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之处)。自此,这一支秦军与围攻阏与的军队,恰好构成了掎角之势,可以在赵军大举来袭之时,互相驰援。 然而,秦军低估了赵奢的智慧。 赵奢在战前,就对秦军和赵军的优势和劣势进行过细心的分析,正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赵奢绝非鲁莽之人,虽然在出战之前,他对秦国军队表现出藐视,但那个不过是战略上的。真正兵临作战现场时,赵奢开始在战术上,重新审视天时地利人和,把敌人重视起来了。 恰如廉颇所言,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