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瑯琊学院-《三国瑯琊王》


    第(2/3)页

    还有,随郑玄来的那些学子,他们其实大多都是成年人了,年纪小的,其实都已经有了十二三岁上下,年纪大的,都到了二十岁上下。这些郑玄带来的学子,他们无论年龄大小,其实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识,起码都识字懂墨,不用再进行启蒙教学了。

    刘容认为,那些年纪大的,还继续学习那些四书五经这些的,其实就是在浪费光阴,二十岁上下的学子,是成年人了,他们应该开始做事了,而不是继续学习那些东西。

    刘容现在,其实是想让郑玄、蔡邕先成立一个中、大学学院部,针对跟着郑玄来的那些学子进行一定的专业性的教导,然后再正式推出一个科考考试制度。只要考试考核合格,那就让他们毕业,开始出来为自己做事了。

    但因为这时代性的问题,刘容却不可以直接推行一些东西。

    比如直接抛弃四书五经直接上专业课,这是不行的。如此的话,估计郑玄、蔡邕他们肯定就不干了。

    对于他们来说,四书五经这些就是一个读书人必学的基础,是读书人重点学习的书籍,在这个时代,四书五经几等于是传统教科书。

    刘容敢废学这些,他们肯定就会跟刘容急。

    所以,刘容得要慢慢来改变。

    刘容制定的计划当中,把这当世的读书人传统所学的那些四书五经这些,全都划归为语文科,这当中自然也包括了诗词歌赋、春秋、史记等等。

    这些在名义上是必学的知识。表面上,刘容似把这些作为重中之重,上学子们必学的书籍科目。

    但实际上,刘容开拓语文科,增设一些科目让学子选学。如,天文、法律、农学、医学、政治、外交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学习的专业。这样,也可以让郑玄、蔡邕等人觉得只是把一些学问细分出来了,并不会影响学子们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如此一来,刘容对这大汉的一些教学改革就能在润物悄无声当中完成。

    学习四书五经、通史春秋这些,的确可以让人明心见性,能学到很多做人道理,能从中学到知礼知义。

    可刘容所需要的人才,是需要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并非是满嘴之乎者也,满口仁义道德的家伙。

    比如,在学识了字的情况之下,刘容并不需要他们再学习四书五经,不需要他们把这些书籍都背诵下来,不需要他们再深入去研究。如深入研究孔圣人一生事迹,到过哪里做过一点什么事等等,这些,有兴趣的可以在闲暇时研究,但并不需要当作是一门学术学问来研究。又有如那些诗词歌赋,这些也是全凭爱好,学子们能懂得如何作诗写文章就行,但并不要求他们人人都做写出花团锦簇的诗词文章来。这个时候,学子而是应该开始学习一些更加专业性的知识。

    如学习管治、治理、法律、审案,审核统计等等,甚至更细化到一些手工手艺技术等等。当然,最终都会是向科研人员过渡。

    这就是说到数学学科了。郑玄本身也极感兴趣的数学学科的开设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现在应该叫经学算术科。待推广了数字之后,再根据格物知致学设物理、化学等科目。这方面,以后也是刘容要侧重关注的方面,因为抽奖有可能抽得到后世的那些物理化学等等的教科书。对此刘容也是很期待的,希望可以尽快出现并抽取出来。

    还有增设武科或到时候分出一个瑯琊武学院,主要就是讲武堂,教兵法,教实战实用的东西。

    武功的真实存在,刘容认为有需要进行一个系统化教学的整理、训练,为自己培养出更多的武将、猛将出来。

    天地玄黄化气功、百战刀法,还有手下武将的那些功法、武将技等等,都可以让武学院的学子学习修炼。

    总的来说,瑯琊学院,其实就是将来大汉兴盛的摇篮,等于后世北大清华复旦外加黄埔(军)校的混合体。是刘容要关注的重中之重。

    郑玄带来的这一批学子,多达数百人,但刘容对这批学子的期望值并不是太高,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定势,刘容很难再对他们进行挖掘改造。但是,正巧刘容不久便需要一批足可以担当一县官吏的人才,这部份人的现有才学,基本上勉强够用了。

    刘容并不担心这些郑玄的弟子不为自己所用。

    因为这个大汉时期,是没有科举制度的,学子学习学问,也只是学,他们并不能直接通过考试而入仕为官。读书光宗耀祖、读书是寒门子弟唯一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在这大汉时候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读书人读书,更多的是为了明理知义,为了提升自我价值,为了修身养性,为了完善自我品格。

    世人其实都知道读书好,但是却很难通过读书获得入仕为官的机会。当然,读书的话,却也是一般寒门学子的唯一机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