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不服来战-《大夏状元郎》
第(2/3)页
真正的差距在于认知上的巨大鸿沟。
打个比方说,对于一个道字,这个时代的人还停留在对圣人关于道的定义的理解上,而郑经则已经跳到了千年之后,结合科学的认知以及中西方学术的比较来思考。
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仅能重新定义道,还能定义得让人无从反驳。
同样的道理,四书五经里,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那些是精华,那些是糟粕,这时代不会有人比他更熟悉。
也只有他,才能真正把握住去芜存菁这一关键。
这一点才是最为重要的。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来先给这套教材的编撰定一个基调,按照我的想法,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内容要统一,注释要准确,译文要通俗’。”
他紧接着又开口了。
其实这事对他来说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毫不夸张地说,假如多给他一点时间,他都不需要其他人来帮忙,他自己一个人就可以轻松搞定。
这说法确实不夸张,要知道,接下来要编撰的这套教材,假如按照他的标准来看,顶多也就相当于后世的中学到大学本科的水准,属于普及级别的,而不是专业级别的,根本就用不着太深奥。
谷贮
这样一来,编撰起来就简单了。
就以编辑《论语》为例。
假如是编辑专业级别的《论语》,那就得像何晏所著的《论语集解》,或朱熹所著的《论语集注》那样,先列原文,然后又列举前人是如何来理解这一句的,然后再写下自己的看法,有必要的话,还得引经据典地来解释一番。
而编教材就简单了,他完全可以弄一本郑玄的《论语注》来,《论语》原文照搬,注释也照搬最为合理的,然后通俗话翻译一下原文,就可以轻松搞定。
这样一来,一本书顶多就花上他两三个月时间,还不用费他什么脑细胞。
原文,注释,译文,教材的内容就是这么简单,既不用标注引用之处,也用不着引经据典地来论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到“内容统一,注释准确,译文通俗”即可。
就这么简单。
当然,就算是这么简单,从未编过教材的骆斐和张籍也还是有所不解。
骆斐即可就说道:“还请浪之具体解释一番。”
“所谓的内容统一,是指原文标准化,比如说《论语》,分为《鲁论语》、《齐论语》及《古文论语》三个不同版本,但现在最被广泛流传的,是以张禹的《张侯论》为蓝本的版本,那咱们的教材也可以以此为蓝本。
“至于注释要准确,是指为古本做注解的很多,我们取其最准确最无争议的即可,而不必著名出处。
“译文要通俗则很好理解,意思是但凡识字的,看了就能懂其中的意思。”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