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极限在哪里?-《大夏状元郎》


    第(2/3)页

    “哦?你的意思是说,除了《论语》和《孟子》之外,还得先学《礼记》里的《大学》和《中庸》?这又是为何?”

    张籍立即又问道。

    很显然,后世才规范化的学习顺序,确实让此时的他有些不解。

    “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再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这个问题对郑经来说更为简单,他干脆直接引用了朱熹的解释,然后才说道:“至于五经,相对更为隐晦难懂,因此放后面学更合理。”

    张籍微微皱了皱眉。

    很显然,郑经的理由还不足以说服他。

    这是很正常的。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这个时代的人,虽然没有标准的教材可学,但按照习惯,大部分还是先《论语》、《孟子》,后《五经》,甚至再加上《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

    现如今,郑经却要把《大学》和《中庸》从《礼记》里单独抽出来,张籍作为儒家守门人,自然有些不乐意。

    谷峨

    因此,他立即又说道:“能否具体解释一番?”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郑经又不得不费上一番口舌了。

    他先背了一段《大学》里的开篇,这才说道:“之所以要把《大学》放到最前面来学,《大学》着重阐述的是如何来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确立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纲领,即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儒家之道的核心,书中也说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因此,在我看来,《大学》是必须先学的,否则的话,学再多也是白学。”

    郑经的解释来了。

    而张籍又是赫然,又忍不住感慨:实在是太了不得了!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大学》是没有被从《礼记》里抽出来的,而《礼记》全文共49篇,总共多达近十万字,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把它给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