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七章 要流血的-《明帝国的崛起》


    第(2/3)页

    方才的好心情被搞的极其糟糕。汤玄策会了账,气咻咻的坐船去报社上班。

    金陵这边的风气很不正常,他要以笔为剑,改变这种观念。

    …

    …

    金陵城中针对书生们的谴责、施压,并没有起多大作用。话题始终是高度围绕着魏国公的奏章上。

    文武之争,有时候就是那么的无聊。但其实可以看做是两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碰撞。

    明中期时文官集团的力量早就急剧的膨胀。这时候,有人想要动生员们的“权利”,自然不会得到支持。

    对于武臣们来说,唯一的利好大概是张昭业已“一统江湖”,军方上下只有一个声音。不像文臣还有一堆山头。

    金陵城中的纷争如此。而在扬州城中则是另外一番场景。

    扬州城本地的缙绅大族于家的头面人物致仕的湖广左参政,两榜进士于伟诚在午后时分,邀请李巡道至府中小酌。

    清秋时节,风吹过就是一地黄叶。精美的江南园林之中,小桥流水、怪石嶙峋。

    于伟诚将近六十岁,一身布袍,头戴璞头,颌下一缕长须。显得清廋矍铄。

    “李大人,还请你在张使相面前美言几句啊!我那侄孙也是受人蛊惑呐。”

    寒暄之后,于伟诚径直提出要求。

    张昭明天见李巡道,意思已经传达。于家这里自然也是知道。

    李巡道心里一阵苦笑,这是我美言就能办成的吗?读书人闹事是什么性质?看看真理报最近的“批判”文章!张使相八成是要下重手的。

    若非他先下手为强,扬州这边的局势恐怕一发不可收拾。读书人闹起事来,只要死一个,张使相的麻烦就大了。

    李巡道拱手道:“于前辈,非是晚生推脱,真理报上的风声想必于前辈也知道。晚生只能说尽力一试,并没有把握劝说张使相轻恕那些读书人。”

    于伟诚点点头,叹口气道:“多谢李大人!”

    别看在江南地区秀才仿佛不值钱:秀才满地走。但其实只是表象。任何一个传承几十年的大家族必须要保证后辈读书人不断,才能延续辉煌。

    而家族里的后辈力量、根基便是“生员”。于家虽然为扬州大族,当地缙绅,但损失一个秀才也是非常心疼的。
    第(2/3)页